说到吃羊肉,当然不能不提藏书羊肉。藏书羊肉前史悠久,以其共同的烧煮技艺,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,因其肉香汤鲜、味美可口、营养丰厚而深受人们喜爱,是进补佳品,成为传统的姑苏当地风味小吃而风行江南。以下是藏书羊肉的前史典故,欢迎阅览。
在姑苏做一个吃货是要学识的。
早在明清年代,穹窿山麓农人就有从事杀羊、烧羊肉、卖羊肉的副业,一般都以担卖或摊卖为经营方式,清末才开端到姑苏城里开店设坊(俗称“羊作”),光绪二十二年,藏书乡周家场周孝泉到姑苏醋坊桥畔开设了城内第一家堂吃的“升美斋”羊肉店,宣统后分别在都亭桥、临顿路两处开设“老义兴”和“老协兴”羊肉店。民国时期进城开羊作逐渐增多,在道前街、鸭蛋桥、娄门塘等多处开出了“老源兴”、“新德和”等颇有名气的店堂。
抗战成功后,在善人桥也开出小镇第一家羊作——成功羊肉店。建国初仍以个体经营,公社化后,以大队组织经营,在姑苏石路、皋桥、太监弄、东中市、宫巷等繁华商业区开设10余家集体羊肉店。每当秋冬之交,古城内外羊肉店便纷繁开张,店堂一般沿街而设,不讲局面,锅灶立于店面,香气散至邻居,吸引很多食客,“羊汤勿鲜勿要铜钿”成为众人赞语,声名鹊起,至今享有盛誉。
藏书羊肉出名全在烹调方法共同,秘方世代相传,所以羊肉细嫩滑口,羊汤鲜美润热,香气四溢。藏书羊肉选用的是放养爬坡的山羊,最大加工特征是去除了让人掩鼻的腥膻味。
烹调时只放盐不加辅料,将一只羊身切成4-6大块,旺火烧开,然后撇去浮沫“出水”,放在清水中清洗(称为“出水”),再清除锅底的沉渣(当地称为“割脚”),然后将羊肉从头入锅再放在原汤内,旺火烧煮3小时以上,其间大、中、小火都要拿捏得当,待肉烂汤浓后即出锅拆骨,装至特制的方形或圆形盆内。当地人用羊肉能够做出4050种菜肴组成的“全羊宴”,红烧、脆皮、爆炒、烧烤,不一而足。
藏书羊肉的由来
好久好久以前,在藏书善人桥塘湾里,有个叫姚木碗的人。他以车制木玩具为业,由于经常车制木碗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把他的真名忘记了,人人都叫他姚木碗。有一次,他家中车制玩具的木材用完了,就像曩昔一样拿了斧头到穹窿山上去采伐木头。他攀到山上往前走,看到大树下有两个白胡子白叟在下棋,棋盘放在一段粗大的树木上。姚木碗觉得很猎奇,这两位白叟为什么不在家里下棋,而偏要攀到这么高的山上来下呢?他就静静地在旁边观看。隔了半个时辰,忽然有个白叟发现他了,就对他说:“你是什么人,你看的时间很长了,快回家吧。”说完,一阵清风吹过,姚木碗眨了眨眼睛,等到睁开眼,两位白叟和棋盘都现已无影无踪了,只留下了那段放棋盘的树木。姚木碗非常惊奇,等他想起上山砍树的事,赶快寻找那把斧头,不料斧头柄现已烂掉了,只剩下了一段锈铁。树砍不成了,回去怎么办?他只能把两老者下棋的那段木头背了回家。他到家一看屋都塌了,不远处坟墓的石碑上写着他家人的姓名。后来他遇到几位白叟,姚木碗就把自己的经过说了,白叟告诉他说:“你在山上半个时辰,世上现已过了百年了,你遇到仙人了。”
姚木碗想自己背回来的那段树木是仙人用过的,也舍不得做玩具。他车了好多木菜碗送给左邻右舍,我们都说放了菜,吃起来味道很鲜美。这时候有一位卖羊肉的后生,脑筋很灵敏的,就请姚木碗把剩下的木头做了一只木桶锅来烧羊肉,成果烧出的羊肉公然鲜美无比,我们纷繁来买他家的羊肉汤,让他赚了不少钱。于是当地以卖羊肉汤为生的村民,也都学他的样子用木桶锅烧羊肉,烧出的羊肉汤味道也很鲜美。藏书人用木桶锅烧羊肉的传统就这样一直沿袭到了今天。
地 址:吴中区木渎镇藏书穹窿路85号
电 话:0512-66587178
地 址:吴中区木渎镇藏书穹灵路2336号
电 话:0512-66248158